如何評估冠⼼病 跑步測試、超聲波、MRI,哪個最準?



如何評估冠⼼病 跑步測試、超聲波、MRI,哪個最準?

⼼臟醫⽣會客室是⼀個關於⼼臟疾病的專題節⽬,以分享⼼臟疾病的因由和解答觀眾對⼼臟疾病的疑
問為主要。

主持:⼼臟科專科 羅君健醫⽣ 

嘉賓:⼼臟科專科 梁世宙醫⽣

如何評估冠⼼病與治療簡介

本期《⼼臟醫⽣會客室》深入探討冠⼼病的診斷與治療。冠⼼病是⼼臟⾎管因膽固醇積聚導致供⾎不⾜,常⾒症狀包括胸⼝不適或「翳著」,尤其在快速⾏走或運動時加劇。本節⽬聚焦如何通過不同測試⽅法評估冠⼼病、治療選擇,以及後續跟進策略。

功能性測試⽅法
靜態⼼電圖在無症狀時診斷價值有限,因此功能性測試成為重要⼯具。梁醫⽣介紹以下幾種⽅法:

1. 運動⼼電圖(跑步機測試)
最常⾒且簡單,通過跑步增加⼼臟負荷,觀察⼼電圖變化、⾎壓⼼跳反應及症狀(如胸⼝翳)。原理是當⼼臟⾎管收窄(如 70% 以上),運動時供⾎不⾜可能引發症狀或⼼電圖異常。然⽽,其準確度僅約 50-70%,假陽性較常⾒,尤其在中年女性或無症狀者中。輕微⾄中度收窄可能無法檢測,需結合症狀及運動時間判斷嚴重程度。

2. 壓⼒⼼臟超聲波
準確度達 80-90%,較跑步機測試⾼。通過跑步或藥物加壓,比較靜態與動態⼼臟超聲波,評估⼼臟收縮功能。若加壓後功能異常,提⽰⾎管收窄。此⽅法不適合運動功能差、肥胖或肺病患者,因超聲波影像可能不清晰。

3. 磁⼒共振(MRI)
通過觀察⼼臟收縮功能及⾎流量,檢測⾎管收窄,影像通常較清晰,適合超聲波影像不佳者。但有植入器械(如起搏器)者影像可能受影響。

4. 核⼦掃描
利⽤藥物或運動加壓,檢查⾎流量以判斷⾎管收窄,適合腎功能不佳者,因無需顯影劑,但輻射較⾼。

電腦掃描(CT)是⾸選,因其準確度⾼(近 100%),可排除冠⼼病或檢測輕微收窄。但對不願接受輻射或顯影劑的患者,功能性測試是替代選擇。

治療選擇

確診冠⼼病後,治療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及症狀:
藥物治療:適⽤於輕微⾄中度收窄或症狀不影響⽇常⽣活者,通過控制三⾼(⾎壓、膽固醇、⾎糖)減緩病情惡化。
通波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適⽤於嚴重收窄(如 80-90%)或症狀顯著影響⽣活者,如體⼒勞動者無法⼯作。治療選擇需考慮症狀、⽣活影響及影像結果。

跟進與復診
不論藥物治療或通波仔,定期復診⾄關重要。復診重點包括:
1. 症狀監察:胸⼝不適或症狀變化可能提⽰⾎管狀況惡化。
2. 三⾼控制:⾎壓應低於 130/80 mmHg,壞膽固醇低於 1.8 mmol/L,糖化⾎⾊素低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us.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