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术后护理指南
⼼脏医⽣会客室是⼀个关于⼼脏疾病的专题节⽬,以分享⼼脏疾病的因由和解答观众对⼼脏疾病的疑问为主要。
主持:⼼脏科专科 罗君健医⽣
嘉宾:⼼脏科专科 江振昌医⽣
通波仔术后护理指南引言
通波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手术,常涉及放置支架维 持血管通畅。基于心脏科医生罗君健与江振昌的讨论,本文探讨手术演变、术后风险及 护理重点。许多患者误以为手术后一劳永逸,但需持续服药与管理风险因素,降低再狭 窄或并发症风险。
通波仔与支架演变
手术起源于 1977 年,最初仅用球囊扩张术撑开狭窄血管、压扁斑块(胆固醇积聚), 改善血流,而非移除斑块。早期再狭窄率高达 30-40%,因血管回弹、撕裂或内壁增生。 为改善,引入裸金属支架,再狭窄率降至 20%;后演进药物涂层支架(抑制增生),降 至 10% 以下。现今多用药物涂层支架,品牌差异小,主要依血管大小、长度选择。
术后风险与影响因素
术后可有急性血栓(血管撕裂引发,数小时内阻塞)或慢性再狭窄(内壁增生)。影响 因素包括:
病人因素:吸烟、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控制差,风险高。 手术因素:紧急手术(如心肌梗塞)再狭窄率高;多支架、长血管或分叉处亦增风险。 血管因素:钙化严重使支架扩张不足。征状复发不一定支架问题,可能其他血管恶化。
术后药物治疗
需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如阿士匹林加另一种),防支架血栓。持续时间:简单病例 6-12 个月;复杂(如多支架)至少 1 年。未遵医嘱易致急性心脏事件。副作用为出血风险, 特殊情况(如需外科手术)可缩短至 1 个月,停一种药保留阿士匹林。心脏科与外科医 生需评估顺序,确保安全。
先进技术预防再狭窄
现代工具提升精准度:血管内超声波(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直接观察 血管,确保支架扩张,降低再狭窄率。多用于非紧急手术。对钙化斑块,用旋磨术刨除 或冲击波球囊震碎,助血管打开。
术后监察与生活建议
无固定指引定期检查,主要依征状判断。基本:量血压、验血控三高、戒烟、均衡饮食。 建议适量中强度运动作为自我压力测试,若心绞痛出现求医。高风险者考虑功能性测试 (如血流评估),CT 准确度有限。
总结
通波仔有效但非永久解决,从球囊到药物支架演变降低风险,但术后需严控三高、戒烟、 服药,并留意征状。先进技术如 IVUS 助优化效果。患者合作医生,维持健康生活,可 大幅减再手术机率,提升质素。若疑虑,及早咨询。
如欲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于我们联络。
联络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