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術後護理指南
⼼臟醫⽣會客室是⼀個關於⼼臟疾病的專題節⽬,以分享⼼臟疾病的因由和解答觀眾對⼼臟疾病的疑問為主要。
主持:⼼臟科專科 羅君健醫⽣
嘉賓:⼼臟科專科 江振昌醫⽣
通波仔術後護理指南引言
通波仔(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冠心病的常見手術,常涉及放置支架維 持血管通暢。基於心臟科醫生羅君健與江振昌的討論,本文探討手術演變、術後風險及 護理重點。許多患者誤以為手術後一勞永逸,但需持續服藥與管理風險因素,降低再狹 窄或併發症風險。
通波仔與支架演變
手術起源於 1977 年,最初僅用球囊擴張術撐開狹窄血管、壓扁斑塊(膽固醇積聚), 改善血流,而非移除斑塊。早期再狹窄率高達 30-40%,因血管回彈、撕裂或內壁增生。 為改善,引入裸金屬支架,再狹窄率降至 20%;後演進藥物塗層支架(抑制增生),降 至 10% 以下。現今多用藥物塗層支架,品牌差異小,主要依血管大小、長度選擇。
術後風險與影響因素
術後可有急性血栓(血管撕裂引發,數小時內阻塞)或慢性再狹窄(內壁增生)。影響 因素包括:
病人因素:吸煙、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控制差,風險高。 手術因素:緊急手術(如心肌梗塞)再狹窄率高;多支架、長血管或分叉處亦增風險。 血管因素:鈣化嚴重使支架擴張不足。徵狀復發不一定支架問題,可能其他血管惡化。
術後藥物治療
需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如阿士匹林加另一種),防支架血栓。持續時間:簡單病例 6-12 個月;複雜(如多支架)至少 1 年。未遵醫囑易致急性心臟事件。副作用為出血風險, 特殊情況(如需外科手術)可縮短至 1 個月,停一種藥保留阿士匹林。心臟科與外科醫 生需評估順序,確保安全。
先進技術預防再狹窄
現代工具提升精準度:血管內超聲波(IVUS)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直接觀察 血管,確保支架擴張,降低再狹窄率。多用於非緊急手術。對鈣化斑塊,用旋磨術刨除 或衝擊波球囊震碎,助血管打開。
術後監察與生活建議
無固定指引定期檢查,主要依徵狀判斷。基本:量血壓、驗血控三高、戒煙、均衡飲食。 建議適量中強度運動作為自我壓力測試,若心絞痛出現求醫。高風險者考慮功能性測試 (如血流評估),CT 準確度有限。
總結
通波仔有效但非永久解決,從球囊到藥物支架演變降低風險,但術後需嚴控三高、戒煙、 服藥,並留意徵狀。先進技術如 IVUS 助優化效果。患者合作醫生,維持健康生活,可 大幅減再手術機率,提升質素。若疑慮,及早諮詢。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與我們聯絡。
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