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报导

心房颤动与年龄息息相关 - 罗君健医生

心房颤动与年龄息息相关 

心脏科专科罗君健医生


说心房颤动是中风的沉默杀手绝不为过。心脏科专科罗君健医生直言,心房颤动的病征有时或大部份时间并不明显,病发前更可以毫无先兆,令人容易延误治疗,过去就有不少病人中风入院后才发现同时患有心房颤动。事实上,当心房出现颤动,心脏里的血液运行便不会畅顺,日积月累下增加凝成血块机会,当血块流入大脑血管造成栓塞,便会引致中风。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比率足足比普通人高出4至5倍,而且由房颤引发中风的并发症较一般其他中风更严重,故建议市民要多加留意,若有怀疑应及早求医及接受治疗,别让心房颤动夺去美好人生。


心房颤动与年龄息息相关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不正疾病。罗君健医生解释指,人在正常状态下,每分钟的心跳速度为60至100次,并会维持在稳定、有规律状态。不过当心房电流出现问题,心跳便会出现极快又不规则的颤动,每分钟的心跳更会跳升至100次以上,令心脏不能有效输出血液。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心房颤动的机会亦会增加,根据卫生署数据显示,现时本港65岁或以上的长者就有近7.5%是房颤患者,心脏机能老化是原因之一;另外,患有长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变、冠心病、慢性肺病和睡眠窒息症等,都会诱发心房颤动。至于家族遗传、酗酒,食烟以及肥胖亦会增加患上房颤的风险。


及早求医避免耽误治疗

虽说心房颤动病发前可以毫无征兆,但亦非无迹可寻。罗君健医生指出,如患者经常感到心跳不适、行起路来容易出现气促或头晕的情况,应尽快求医,避免耽误治疗时机,令病情恶化。要知道,心房一旦颤动,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便会大大减少,令血液滞留并聚积在左心耳及其他心房的角落,凝结成血块,当积聚的血块脱落,便会随血液流向脑部,令脑血管栓塞,导致中风,而且由心房颤动引起中风比一般中风带来的并发症后果更为严重,危及生命和健康的同时,亦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一般而言,医生主要透过临床问症、检查,以及心电图来确诊,确诊后排除两类病人﹝包括患有中度至严重二尖瓣狭窄及装有机械心脏瓣膜病人﹞,再辅以 CHA2DS2-VASc Score评估患者的中风风险,以便制定最适合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的建议,心房颤动患者可按风险因素的评分,决定是否需要服用口服抗凝血药。评分为0分属低风险,一般而言无需抗凝血药物治疗;评分为1分,则可根据医生建议考虑服用口服抗凝血药;评分为2分以上属高风险,建议服用口服抗凝血药。」


控制心跳同时亦要预防中风

治疗方面,罗君健医生强调,除控制心律外,预防中风亦是关键。一般来说,病人可透过服用抗心律不正药物及微创导管消融术改善心律过快的问题。而经CHA2DS2-VASc Score评估为高风险中风的房颤患者,则需处方抗凝血药物,以减低中风的风险。罗君健医生不讳言,以往用于治疗房颤的传统抗凝血药非常有限,只有华法林一种,它虽可有效降低中风机会,但限制及副作用亦不少,病人必需配合饮食控制,否则有机会影响药效,另外,病人亦需要定时抽血检查以调整药量。幸而随着医学进步,近年推出的新一代抗凝血药物已大有改进,这类药物甚少与一般食物相冲,也不需定期验血调较药物剂量。而且不同新一代抗凝血药在预防心房颤动引起中风方面的功效和主要出血风险安全性亦证实至少与华法林相若或更优胜,因此近年国际指引建议以新药取代华法林,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预防中风的优先选择。


PP-ELI-HKG-0363 OCT 2020
(数据由辉瑞提供)

如欲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于我们联络。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