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心血管塞七成就要通波仔?心臟醫生:有其他因素比「塞幾多」重要 - 羅君健醫生

心血管塞七成就要通波仔?心臟醫生:有其他因素比「塞幾多」重要

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或血管造形術,又稱「通波仔」手術,坊間常有一個說法:若檢查發現心臟三條主要血管任何一條阻塞了七成或以上,就需要盡快通波仔。究竟「七成阻塞」是否一個硬性標準?醫生應如何評估病人通波仔的必要性?

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表示,當心血管有阻塞,導致心臟供血受影響,便有機會引起心絞痛。「心絞痛症狀包括在急步行、做運動、上樓梯、搬重物的時候,胸前有壓迫的感覺。這些壓迫感覺有時會導致下顎不適、手部麻痹,甚至出冷汗。一般只要停下來或放慢動作,休息一陣子,這些不適的感覺便會消失,這就是典型的心絞痛。」

至於心臟血管塞了多少才會引起以上症狀,則沒有既定。羅醫生說,「當然,若心臟血管塞了兩三成,引起心絞痛的機會不高。一般而言,血管直徑阻塞超過五成或以上,才有較高機會因供血不足而引起心絞痛。美國心臟電腦掃描學會亦曾發表指引文件,當掃描檢查顯示心臟血管阻塞兩成半或以下,胸口不適的症狀很大機會和冠心病無關,醫生需要考慮其他導致病人胸口不適的可能性。」

左主幹及其他三條心臟主要血管:左前降支、左迴旋支、右主冠狀動脈,任何一條若出現嚴重阻塞都可以引發致命後果,但評估阻塞的危險性還需要看阻塞的位置及該血管的大小,例如在血管末端發生的阻塞,嚴重性也會較低,而出問題的血管若天生比較細小,即使嚴重堵塞甚致完全閉塞,病人亦未必感到不適,或對心臟構成影響。因此,並非每一個病人心臟血管阻塞七成所產生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必須視乎阻塞對病人所造成的實際影響及症狀而定。

「例如走路兩三分鐘便氣促,或半夜睡夢中感到胸口痛紥醒,又或是一向做的運動忽然變得『非常唔夠氣』,諸如此類,當這些情況很明顯對病人的生活已造成影響,便應考慮通波仔。因為通波仔可以改善心臟血管供血,比藥物治療更有效將這些症狀紓緩,讓病人重拾平日應有的生活質素。」而評估是否需要通波仔,除了要了解病人的臨床症狀,有時還需要配合各種檢查,除了透過電腦掃描檢查心臟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及位置,有時醫生還需要配合其他功能性心臟檢查及血流量測試等,再根據主要國際心臟協會的相關指引作出「是否需要通波仔」的判斷。

羅醫生又指,「即使病人心臟血管有七成阻塞,但加壓後心臟功能檢查或血流量測試結果正常,而病人也沒有明顯心絞痛或走路氣喘等症狀,這情況下通波仔對病人並沒有特別好處,亦沒有證據顯示通波仔可減低這類病人的死亡風險。對於這類病人,可先行以藥物治療,再配合生活習慣的改善,以及定期覆診監察病情,不需急於通波仔。最近幾年亦有很多大型醫學研究及科學證據,對於情況穩定的慢性冠心病患者,先行採取藥物治療或即時施行通波仔手術其實分別不大,通波仔並不能減少病人心肌梗塞或死亡的風險。而且手術亦都未必萬無一失,手術過後亦需要持續服藥,而且術後頭半年至一年還需要服食多一種抗血小板藥,以防止新植入的支架出現血栓的情況。」

羅醫生總結表示,患有慢性冠心病的病人,通波仔的作用主要是令心臟供血回復正常,改善病人心絞痛的症狀,絕大部份的情況下,通波仔手術未能顯著減低穩定性心絞痛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及死亡的風險。所以決定是否需要通波仔最主要是看血管阻塞對病人生活的影響及症狀的嚴重程度,而不是以「七成」這個數字去決定做手術與否。


文章來源:香港01 心血管塞七成就要通波仔?心臟醫生:有其他因素比「塞幾多」重要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與我們聯絡。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