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心臟科醫生團隊 配合公營醫療 守護基層市民健康 以心待人 重視患者身心需要

心臟科醫生團隊 配合公營醫療 守護基層市民健康

以心待人 重視患者身心需要


心臟病風險可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在35至44歲的香港人當中,罹患心臟病的比率僅0.4%;但到了65歲及以上,已激增至9.1% ,亦即接近每十人便有一人患上心臟病。衛生署資料顯示,心臟病為全港第三大殺手,僅次於癌症及肺炎 ;在人口老化的香港,心臟病個案只會有增無減,然而本地公營醫療系統已是超負荷,因此私家心臟科醫生的角色便十分重要,既可幫助市民及患者預防、診斷和治療心臟病,也能跟進之後的復康過程,與公營醫療互補,為患者帶來完善的醫療服務。

高齡、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及高血糖)、肥胖及有吸煙習慣等,也可增加心臟病風險,而不少香港人也有上述高危因素,很大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 1。因此早於十六年前,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已瞭解整體社會對心臟科服務的需求,便成立香港心臟專科中心。成立之初,診所由一位駐診醫生;擴充至今五位駐診心臟專科醫生,以服務港九新界的患者。「五所診所分別位於中環、佐敦、觀塘、沙田及元朗,另外兩間心臟診斷中心分別提供心臟超聲波、運動心電圖、心臟電腦掃描、X光、24小時心電圖、間歇性心電圖及24小時血壓監察等儀器,為市民帶來一站式服務。」羅君健醫生說。


配合各類檢查服務 減省患者輪候時間

患者如需接受影像診斷,可直接在診所附屬的診斷中心進行,能減省等候時間。診所開設於不同社區,希望患者不必舟車勞頓,也可在所屬或鄰近社區求診。現正輪候公營心臟專科治療的患者,於排期時也可選擇私營醫療服務,不怕因耽誤治療而影響病情。

目前香港市民於公立醫院排期接受心臟超聲波或心臟電腦掃描,隨時要等待二至三年;因此私營醫療機構可與公立醫院相輔相承,照顧排期當中的患者。在私營診所中,患者可獲得緊密的醫學監測及治療。羅君健醫生建議,患者可先考慮在私營心臟醫療中心檢查,盡快獲得詳細報告,有助及時跟進病情;如發現病情惡化,患者可以即時與診所醫生商量治療方案。如患者需要進行手術,若有經濟的困難,醫生亦可寫轉介信助患者到公營醫院排期,一切以患者意願為依歸。


二十歲後宜做一次心血管檢查及風險評估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臟病,這亦是本地最常見的心臟病死亡原因,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心臟科專科梁世宙醫生表示年輕的冠心病患者並非罕見的情況。

他憶述曾治療過一名20多歲的男性冠心病患者,令他記憶猶新。當天晚上十時,患者因為心臟停頓而被送入院,最初懷疑是否心肌炎或其他遺傳性心臟病問題。因為年紀比較輕,身形標準,沒有三高或其他病歷史 。經心導管檢查後,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已嚴重收窄,必須進行緊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手術,事後驗血才發現是膽固醇過高所引致,相信和遺傳性膽固醇過高有關。

此外,梁醫生亦治療過另一個將近40歲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患者病發前經常運動,是一名馬拉松選手。當日剛跑完馬拉松全馬到達終點時病發,同樣是心臟停頓,三條冠狀動脈嚴重收窄必須進行緊急「通波仔」手術,最後發現是遺傳性膽固醇過高。患者很多時認為自己年輕或者本身有做運動相對比較健康,所以從來沒有接受過身體檢查。其實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20歲後宜做一次心血管檢查,例如量血壓、體重及抽血驗血糖和血脂等用作評估心血管的風險。如果初步檢查正常,可以隔四至六年再作檢查,但如果結果「擲界」或岀現異常,就須按情況進行覆檢。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是梁醫生的座右銘,因為心臟科經常有緊急個案,例如急性心肌梗塞,在高壓環境下做緊急「通波仔」手術須盡快作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很多慢性冠心病的患者在覆診時會提出心口不適的病徵,但有時並非典型心絞痛,所以要做一些心臟測試去評估患者的病徵是否和冠心病有直接的關係,是否需要「通波仔」手術,以免造成過度治療。梁醫生指出確實遇過不少病人的心口不適未必一定因為冠心病所引致,有一部份病人的病徵可能和情緒有關。醫生如能了解患者的生活、工作及情緒狀況,便可推斷影響病情的部分原因,因此他致力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現時梁醫生致力與患者分享健康生活貼士,鼓勵患者培養運動習慣。「我每星期至少有两天會早起做運動,畢竟自己也是心臟科醫生,要成為患者的榜樣。有時候在街上跑步時碰上患者,便可以讓患者知道,醫生都會身體力行。」


人性化健康飲食模式 勿讓戒口變苦差

心臟科專科梁維峰醫生同樣注重健康生活模式,他認為不僅是心臟病患者,一般市民亦應採用近年大熱的「三低一高(低脂、低鹽、低糖及高膳食纖維)」及零反式脂肪飲食模式 ;有心臟病患者遵從這個方法後,的確可令三高指數即時下降,可見有其功效。「曾有高膽固醇患者不願服藥,於是選擇嚴格戒口,已維持理想的三高指數。但最後他寧願服藥,放棄戒口,因為他已連續三個月只吃烚熟食物,實在難受。」梁維峰醫生建議市民要量力而為,可自行烹調「三低一高」食物,出外吃飯時則選擇相對健康的餐單,再配合藥物的幫助,已足以控制三高指數。

至於如何讓患者接納醫療及生活上的建議,梁維峰醫生的做法是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友,對心比心,彼此更為互信。梁維峰醫生說:「增加跟患者甚及家屬間溝通,可於言談間知道患者的心事,或是與家人的關係。一旦發現病情轉差與情緒有關,便可作出疏導。」他覺得醫治心臟病,也要關顧患者的「心病」,才算是完整的治療。

「中五的時候已經想做醫生,原因我不想做一份整天坐在辦公室的工作,亦不想從商,加上對生物有興趣,於是順理成章選擇了醫科。」 梁維峰醫生最初認為外科較常做手術,似乎與患者交流不多,便跑到內科學習,但漸漸感到只處方藥物給患者,也是乏味,於是選擇了既可做手術,也能跟患者溝通的心臟科。在心臟科工作殊不容易,常有緊急個案出現,不過梁維峰醫生天性冷靜,在高壓情況下,仍能沉著處理。「每次急救時,只要想著所做的選擇也是為患者著想,便可平靜下來,不受壓力影響。想得太多,只會愈想愈驚,反而更為不利。」


心臟病是和時間競賽

的確,不少心臟病患者送到醫院時情況已很惡劣,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坦言,很多時都是和時間競賽,要盡快急救來減低心臟受損程度;成功救到患者固然滿足,但有時也難免看着生命消逝。他說:「有一位六十歲的嚴重心律不正及心臟衰竭患者,雖已植入心臟除顫器,病情仍然每況愈下,導致除顫器經常發電,令患者苦不堪言。後來患者要求關掉儀器,任由心臟病發作,最終因而死亡。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醫生的局限。」

正因如此,李健棠醫生面對每個患者,也是盡力而為,希望不留遺憾。從醫多年,李健棠醫生不忘初心,他提到小時候已立志當醫生,理由十分簡單︰「小時候住在柴灣,看着東區醫院興建,於是很想進去當醫生。及至中學選科,在當醫生和音樂發展之間作出選擇,最終還是決定讀醫,覺得可救急扶危,對我而言更有意義。」但來到如今的階段,他明白個人能力有限,沒可能醫治到所有心臟病患者,於是近年加入香港先天性及結構性心臟病學會成為理事會成員,積極推廣健康教育,希望公眾可認識心臟手術及藥物的新方案。

「以往治療退化性心瓣疾病或是大動脈心瓣收窄等,患者必須經歷全身麻醉、接受開胸心臟瓣膜手術,虛弱及年老患者體質根本無法承受,只能接受保守治療,但效果未如理想。來到今時今日,這些患者已可進行微創手術,不必冒着嚴重的手術風險。因此學會希望更多人了解新療法,患者在治療路上可有多一個選擇。」

另外,李醫生也提到心源性猝死:「35歲或以前的病發個案,大多是遺傳性心臟病;35歲或以上的則多是冠心病。兩者平日可能沒有症狀,可是一病發就後果嚴重。」李健棠醫生建議市民做身體檢查,如已知家人有遺傳性心臟病,或是本身為運動員及馬拉松跑手,在接受訓練和比賽前,更要先作驗身,以免練習或比賽時心臟突然承受負荷而壓垮。


房顫中風機會高五倍 及早治療減風險

除了冠心病,心房顫動(AF)亦是本地常見心臟病之一 ;心臟科專科江振昌醫生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的病徵並不顯眼,加上大多數人對此病認識不深,因此確診時往往已屆後期,甚至已出現併發症如中風。因此江振昌醫生總是花很長時間向患者解釋病情及影響,希望患者明白提早治療的重要性。

本地一個逾萬名五十歲或以上人口參與的心電圖普查發現,267名市民患上心房顫動,當中60人並不自知患病。 「最初患者可能感到心悸,但症狀對生活影響輕微,故予以忽視。其實心房顫動可增加中風風險五倍4,或會引致傷殘甚至死亡﹗心房顫動亦有機會誘發心臟衰竭及手腳血管堵塞等,最嚴重可能需要截肢。」江振昌醫生補充指,心房顫動病情耽誤愈久,便愈有機會影響心臟結構,因此及早確診並接受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在醫學昌明的今天,治療因心房顫動引起中風的方案亦很多。江振昌醫生說:「有針對性藥物可控制心律,薄血藥亦能減低中風機會,但部份患者服藥效果不理想,或有需要進行手術如射頻消融術或植入心臟起搏器以控制心律,左心耳封堵術則有助減低中風危機。」傳統薄血藥限制多多,患者需嚴格戒口及定期驗血以調節劑量,至於新一代薄血藥就較少限制,患者只需均衡飲食即可,亦不必經常調校劑量,可大大增加用藥依從性。6

「除了用藥,患者也要有適量運動來促進心肺功能。但很多心房顫動患者不敢亂動,怕心臟負荷不了。我會跟他們解釋,可選擇較溫和的運動,只要避免受傷流血便可。當然最好於展開運動前和我商量,便最安全。」江振昌醫生認為,要了解患者的意願及憂慮,才算是真正幫助他們。「昔日醫生對待患者有一種高高在上的關係,所有決定也由醫生一人掌握。但時移世易,現代醫患關係更着重溝通和了解。」他指有時醫生認為的最佳方案,未必符合患者的需要,因此他每做任何決定前,定必跟患者有足夠溝通,了解對方需要,再共商最合適的方案。

以上幾位醫生的共同點是,堅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真誠地看待每一宗個案。固然治療各種心臟病的藥物與技術日新月異,但醫生也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要,才可作出最適切的判斷,幫助患者重拾健康和生活質素。


文章來源:信報


092554b537e05c6fabaeb178fb7ce940.jpg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與我們聯絡。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