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為防心血管疾病爆發,別讓壞膽固醇亂飈

為防心血管疾病爆發,別讓壞膽固醇亂飈

膽固醇是身體必需的元素之一,但體內有太多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偏高,卻可導致血管內壁增厚,阻礙血液流動及形成血栓,對全身器官都可造成威脅,特別會增加兩大疾病殺手──心臟病及中風發生的風險。幸而現時已有有效的藥物,由口服藥物到注射式的生物製劑,能夠幫助降低壞膽固醇水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羅君健指出,膽固醇對身體不是百害無一利,細胞膜、膽汁及荷爾蒙等均需要膽固醇來製造,只是若膽固醇太多,一般指壞膽固醇水平過高,便可以引起各種健康問題。


壞膽固醇過多可影響全身動脈

「過多的壞膽固醇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即膽固醇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導致血管變得狹窄,並因應所在位置而帶來不同的影響。例如發生在心臟,便會形成冠心病。若頸或腦血管受影響則可引致中風。」羅醫生續稱,問題亦可令下肢周邊血管病變,引起痠痛及抽筋;若發生在腎臟血管可導致腎功能下降甚至腎衰竭,腸道供血受阻則可致缺血性腸道問題。

然而,高膽固醇在初期不會引起不適,身形肥瘦亦無法反映,必須要驗血才能知道膽固醇是高是低。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維峰表示,試過有病人心口痛求醫,檢查證實是心臟病所致,追查原因才發現問題是源於膽固醇過高,但病人自己卻不知道。由此可見,高膽固醇患者難以發覺,一般需要空腹抽血才能準確知道膽固醇值。


不同檢測掃描助追蹤膽固醇破壞

梁醫生說:「膽固醇高最怕是引起血管阻塞,假如病人出現一些相關及懷疑症狀,例如心口痛、易氣喘、暈倒、手腳麻痺,便需要做進一步檢查。首先可以進行非入侵性的運動心電圖,透過運動推高心跳,從而令隱藏的血管嚴重收窄問題無所遁形。」

他稱,若心電圖有異常或已有典型心絞痛及其他風險因素的病人,就可以接受心血管電腦掃描,能夠準確知道血管阻塞的位置及程度。其他部位亦可進行不同的掃描以了解血管是否有阻塞。

根據香港衞生署在2014至2015年進行的人口健康調查,年齡介乎15至84歲的人士當中,曾被診斷患有高膽固醇血症的比率高達49.5%,反映高膽固醇問題十分普遍。


愈高風險人士愈要嚴控壞膽固醇

不過,壞膽固醇要降至何水平才算合格?原來是因人而異。羅醫生表示,根據歐洲心臟學會2019年的最新指引,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極高風險病人,需要將壞膽固醇水平降至1.4mmol/L以下,高風險病人則要維持在1.8mmol/L以下,至於中風險及低風險人士則分別要控制在2.6及3.0mmol/L以下。

大型研究證實,膽固醇過高的病人若能令壞膽固醇每降低1.0mmol/L,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便降低約五分之一2。除了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病人很多時也需藥物治療。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健棠表示,現時常用的降膽固醇藥物有三種,分別是口服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PCSK 9抑制劑,醫生會因應情況用藥,務求令病人的壞膽固醇至目標水平,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他汀類藥物十分有效,但當用到最高劑量仍未達標,又或出現無法承受的副作用,便可能要加入二線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以進一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惟此藥降膽固醇的效果一般。而仍未達標的病人就可以加入使用屬生物製劑的PCSK 9抑制劑。」李醫生表示,研究顯示每兩星期或四星期注射一次PCSK 9抑制劑,能將膽固醇額外降低50%。


藥物降膽固醇助減心血管疾病

以往一線藥物治療無效時,醫生基本上難有其他有效的治療選擇,現在就可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尤其是遺傳性高膽固醇患者的壞膽固醇水平十分高,需要使用有效的治療才能控制膽固醇水平。

李醫生強調,現時的降膽固醇藥物安全性高,大部分副作用也屬於溫和,通常待身體適應後便會消退。其中口服他汀類藥物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副作用相似,較常見有肌肉痛及藥物性肝炎。至於PCSK 9抑制劑則可引起注射位置紅腫及類似感冒徵狀。

其實不少病人對膽固醇治療都抱有誤解,例如用藥後繼續暴飲暴食,又或在膽固醇受控後就自行停藥。

李醫生表示,有些病人會以為有用藥便可放肆飲食,實則卻不然,否則可能進一步推高膽固醇,並且可引來肥胖及其他問題。他更經常向病人強調:「膽固醇主要由身體自行製造,暫時無方法可以改變基因。藥物只是透過控制肝臟的酵素或新陳代謝過程去減少壞膽固醇製造,故此一旦停藥壞膽固醇就會反彈。因此病人應該按醫生指示用藥,才能控制病情及減低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檢測及早發現膽固醇過高

你或許認為控制膽固醇至目標水平是一件難事,但三位醫生均認為,現時藥物十分有效,只要病人願意與醫生合作,選擇及接受合適的治療,通常也能夠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最後他們更建議市民,要定期檢測以了解自己的膽固醇水平。若有需要則應接受診治和持續跟進,定能有效減低壞膽固醇水平,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表:壞膽固醇的治療目標

風險程度 壞膽固醇目標
極高風

心血管疾病風達10%或以上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及中風、曾通波仔或搭橋等

降低至少50%,及控制在1.4mmol/L以下

高風險

心血管疾病風有5%或以上並低於10%

患糖尿病並引起器官受损

降低至少50%,及控制在1.8 mmol/L以下
中風

心血管疾病風有1%或以上並低於5%

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風因素

2.6 mmol/L以下
低風心血管疾病風低於1%
3.0 mmol/L以下

資料來源: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ESC)心血管疾病預防和血脂異常管理指引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Report of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2014/2015. 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dh_phs_2014_15_full_report_eng.pdf. Accessed 20 July 2020.

Mach F et al. Eur Heart J. 2019;pii:ehz455.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與我們聯絡。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