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與年齡息息相關
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
說心房顫動是中風的沉默殺手絕不為過。心臟科專科羅君健醫生直言,心房顫動的病徵有時或大部份時間並不明顯,病發前更可以毫無先兆,令人容易延誤治療,過去就有不少病人中風入院後才發現同時患有心房顫動。事實上,當心房出現顫動,心臟裏的血液運行便不會暢順,日積月累下增加凝成血塊機會,當血塊流入大腦血管造成栓塞,便會引致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比率足足比普通人高出4至5倍,而且由房顫引發中風的併發症較一般其他中風更嚴重,故建議市民要多加留意,若有懷疑應及早求醫及接受治療,別讓心房顫動奪去美好人生。
心房顫動與年齡息息相關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正疾病。羅君健醫生解釋指,人在正常狀態下,每分鐘的心跳速度為60至100次,並會維持在穩定、有規律狀態。不過當心房電流出現問題,心跳便會出現極快又不規則的顫動,每分鐘的心跳更會跳升至100次以上,令心臟不能有效輸出血液。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出現心房顫動的機會亦會增加,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現時本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就有近7.5%是房顫患者,心臟機能老化是原因之一;另外,患有長期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瓣膜病變、冠心病、慢性肺病和睡眠窒息症等,都會誘發心房顫動。至於家族遺傳、酗酒,食煙以及肥胖亦會增加患上房顫的風險。
及早求醫避免耽誤治療
雖說心房顫動病發前可以毫無徵兆,但亦非無迹可尋。羅君健醫生指出,如患者經常感到心跳不適、行起路來容易出現氣促或頭暈的情況,應盡快求醫,避免耽誤治療時機,令病情惡化。要知道,心房一旦顫動,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便會大大減少,令血液滯留並聚積在左心耳及其他心房的角落,凝結成血塊,當積聚的血塊脫落,便會隨血液流向腦部,令腦血管栓塞,導致中風,而且由心房顫動引起中風比一般中風帶來的併發症後果更為嚴重,危及生命和健康的同時,亦為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
一般而言,醫生主要透過臨床問症、檢查,以及心電圖來確診,確診後排除兩類病人﹝包括患有中度至嚴重二尖瓣狹窄及裝有機械心臟瓣膜病人﹞,再輔以 CHA2DS2-VASc Score評估患者的中風風險,以便制定最適合且有效的治療方案。「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心房顫動患者可按風險因素的評分,決定是否需要服用口服抗凝血藥。評分為0分屬低風險,一般而言無需抗凝血藥物治療;評分為1分,則可根據醫生建議考慮服用口服抗凝血藥;評分為2分以上屬高風險,建議服用口服抗凝血藥。」
控制心跳同時亦要預防中風
治療方面,羅君健醫生強調,除控制心律外,預防中風亦是關鍵。一般來說,病人可透過服用抗心律不正藥物及微創導管消融術改善心律過快的問題。而經CHA2DS2-VASc Score評估為高風險中風的房顫患者,則需處方抗凝血藥物,以減低中風的風險。羅君健醫生不諱言,以往用於治療房顫的傳統抗凝血藥非常有限,只有華法林一種,它雖可有效降低中風機會,但限制及副作用亦不少,病人必需配合飲食控制,否則有機會影響藥效,另外,病人亦需要定時抽血檢查以調整藥量。幸而隨着醫學進步,近年推出的新一代抗凝血藥物已大有改進,這類藥物甚少與一般食物相沖,也不需定期驗血調較藥物劑量。而且不同新一代抗凝血藥在預防心房顫動引起中風方面的功效和主要出血風險安全性亦證實至少與華法林相若或更優勝,因此近年國際指引建議以新藥取代華法林,成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人預防中風的優先選擇。
PP-ELI-HKG-0363 OCT 2020
(資料由輝瑞提供)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與我們聯絡。
聯絡我們